11月15日,科睿唯安发布了2022年度“高被引科学家”名单,全球约6900人次科学家入选本年度名单。其中,中国内地共有1169人入选,5822yh银河国际网页版共18人上榜。银河官网胡文彬教授、邓意达教授、钟澄教授、叶龙教授和韩晓鹏副教授名列本年度榜单。
科睿唯安全球“高被引科学家”名单数据来源于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。入选该榜单的科学家均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,其被引频次位于同学科前1%,彰显了他们在全球同行之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。
胡文彬教授长期从事关键能源材料及表界面科学与工程研究,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国家“863”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共计30余项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(排名第一),省部级一等奖2项(排名第一),是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。在Nat. Energy, Nat. Commun., Chem. Soc. Rev., Adv. Mater.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,SCI他引16000多次。目前兼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、国务院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、第七届和第八届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学部委员等,同时担任《材料导报》编委副主任以及《中国有色金属学报》、《Science China Materials》、《Nanomaterials》等十多种学术期刊编委。
邓意达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电化学与功能应用领域研究,围绕①微纳材料制备与表界面调控、②燃料电池/金属空气电池及③金属材料腐蚀防护三个方面开展系列研究工作。研究成果在Adv. Mater.、Adv. Energy Mater.、Angew. Chem. Int. Ed.等国际知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80余篇,其中高被引论文16篇,他引9000余次,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9项,已获授权6项,转让专利1项,合作出版中英文学术著作2部。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于2020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。
钟澄教授主要从事电池电化学和电化学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,在Nature Energy、Nature Reviews Materials、Nature Communications、Chemical Reviews、Advanced Materials等刊物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篇,编著3部中英文书籍。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,并有多项专利获得转让。担任Carbon Energy副主编、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,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,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、物理化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,同时担任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终身理事。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、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,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、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以及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。
叶龙教授主要从事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的凝聚态结构表征与调控、高效器件制备以及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。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. Mater., Joule, Adv. Mater., Matter, Mater. Today等国际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发表80余篇论文,为4本英文专著中撰写了章节。全部论文SCI总被引超过16000次,H因子为62。先后荣获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、全球高被引科学家(2019-2022连续四年)、英国皇家化学会JMCA新锐科学家、Science China Chemistry 新锐科学家、Materials Today Energy的Promising Early-Career Scientist、英国皇家化学会博士生论坛优秀导师等奖项。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、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等项目。
韩晓鹏副教授主要从事新能源关键材料设计制备、结构性能调控及电化学器件研究,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。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、面上、青年,中国科协青年托举、装发快速扶持、天津市青年托举等项目20余项;累计发表SCI论文180余篇,其中,第一/通讯作者80余篇,包括Adv. Mater. (10)、Angew. Chem. Int. Ed. (5)、Adv. Energy Mater. (8)、Nano Lett. (1)、Adv. Funct. Mater. (4)、Appl. Catal. B-Environ.(1)等影响因子大于15高水平论文35篇;论文总他引12000余次,ESI高被引29篇,H因子60;兼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,Sci. China Mater.、Rare Metals、Chin. Chem. Lett.、Carbon Energy等期刊青年编委,连续三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(2020-2022),入选斯坦福大学2022年度全球前2%顶尖科学家榜单;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,其中第一发明人3项专利已完成转化,建立了产学研基地,部分成果已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所属重点单位实现了应用验证。